作品六:孝•文明素養的基石――我讀孔子有感

在中國久遠的歷史上,有成千上萬的歷史偉人,他們用自己的精神、行為和言論一起締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才奠定現今中國的基礎 。

這些偉人中不乏思想家、詩人、軍事家……在這些人當中,我最崇拜的人是寓教於樂、不恥下問的聖人――孔子。孔子不單學識淵博,對人有禮,最令我崇拜他的是他對「孝」的理解。可以說我國文明的發展,沒有融和孔子所闡釋的孝道,便沒可能成就千載不衰,執人類文明牛耳的泱泱中華。

在《論語》當中,我最喜歡孔老夫子說過的兩句話。「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我們不可以不知道並且要常記在心中。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在不經不覺間,我們會從稚嫩、調皮、需要父母時刻照顧的小孩長大成為能保護父母的青年。從需要父母牽著手過馬路,到後來攙扶著父母的手臂帶他們過馬路;從需要父母一字一句地教我們發音,到後來我們為他們讀報紙……

父母眼看我們的長大感到快樂的同時,往往忽略了自己亦在慢慢變老,到了生命快要終結時,仍然一心想著我們,無怨無悔,不會怨我們霸佔了他們生命裡超過一半的時間,只會恨自己壽命太短,不能再繼續陪伴我們。就是俗語所謂的「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所以我們要把父母的年齡永遠記在心中,讓父母無私的愛得到回報。要為他們還在世而感到高興。同時也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跟父母親相處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了,要多陪著他們,尊敬、孝順他們。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看著愈來愈多建成的養老院,我不禁感到心寒,想知道那些爺爺奶奶們被自己子女送進去時是甚麼心情。他們的子女可能是因為工作太忙,逼不得已才把父母送進養老院,覺得這樣對父母親是最好的選擇,既不怕他們孤單又有專人照顧。可是他們往往忽略了徵詢父母的意願。對於父母親來說,能跟子女在一起過活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不能常常聚在一起,沒有專人照顧,可是只要能每天看上你一眼,為你煮一頓飯,他們就心滿意足了。

這就是上面孔子所說的:「父母親在世時,我們應該要用禮節來侍奉他們,父母親逝世後,要依規定的禮節來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是的,父母親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育成材,我們長大後是否應該帶著尊重、感恩的心來侍奉他們?而不是隨隨便便地送父母進養老院,要站在父母的立場上考慮,比起養老院,父母更願意留在自己子女的身邊。而當父母逝世後,我們更是應該好好安葬他們;不時去墓地「探望」他們。

做到以上那兩點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順父母,孔子還提出了一些想要成為孝子,孝女的條件,較典型的例子是:「父母,唯其疾之憂。」(別讓父母擔憂我們的健康。)

古語云:百行孝為先。父母把我們拉扯成人,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我們身上。當我們長大成人後,必需要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不能讓他們為我們擔憂和煩惱。用真誠的心來尊敬他們、關愛他們,無私地對待他們,像他們無私地養育我們一樣。

華夏自古擁有廣袤的萬里河山,萬萬生民,國家的維持和發展除了靠一統的律法外,人心的凝聚更重要靠「孝」來實現。

沒有「 孝」,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關愛將無從說起。

沒有「 孝」,人們便沒有濃厚的「家」的概念,家庭的凝聚力大減,家庭組織鬆散,國將不國。

沒有「孝」,代代之間文化的叮嚀傳承將不復存,我們的文明又何以薪火相傳呢?

我認為,弘揚中華文明,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當前我們正努力創建和諧穩定的社會,在勤懇實幹的同時,我們不能缺乏核心的思想價值。孔子的「孝」,就是一領鮮明的旗幟,我們只要以孝為本,修養身心,必能團結一致,把中華文明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