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


‧一等獎‧

勤奮,是打開知識的金鑰匙─

讀 << 孔子語錄 >> 有感

游華梅(培華中學)

世界諾貝爾獲得者在巴黎集會宣言:“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兩千五百年前孔子那裏尋找智慧。”我手中捧著 << 孔子語錄 >> 一書,細閱咀嚼箇中道理,不禁醒悟到:孔子對人生所參透的哲理,對學習所體會的真諦,到今天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探討,並且終身受用。的確,人類要從兩千五百年前孔子那里尋找智慧,而獲得智慧的來源,就必須擁有知識,而開啟知識的動力則需要一把稱為“勤奮”的金鑰匙了。

知識,從來就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探求它的大道猶如曲折漫長的征途──有鮮花繁盛,有淵深峽谷,如我們至聖先師孔子所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細數古今中外名人,沒有一個是僅靠那聰穎的天資而獲得成功,關鍵是依靠“勤奮”這兩個字,從佈滿荊棘的大道上 跋涉 而來。

為人熟悉的著名化學 家居里 夫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在進行無數次的化學實驗中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最終從一千吨的瀝青中提取了 一克 鐳,這“一千吨”包含了無數次的行動和挫折,才羸得了這“ 一克 ”永恆的勝利和幸福。還有意大利傑出畫家達.芬奇,從小熱愛繪畫,他為了練好基本功,曾選擇用不同的角度,反覆地畫了 1000 種單調、乏味的雞蛋,他志在用眼觀察,用手描繪,最後經過長期艱苦的藝術實踐,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畫家。達.芬奇說“:勤勞一日,可得一夜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的確,若沒有了他們“勤勞”的一生耕耘,試問生活在現今的我們還可享受這一生的“幸福”嗎?人們總是憧憬一生的幸福,而幸福的到來則需要努力的過程,它,就像一場艱辛且無休止的馬拉松賽一樣,因此,對想跑羸這場馬拉松賽的我們要懂得:只有勤奮,才能掌握獲取知識的機會;只有勤奮,才能擁有發明創造的可能!

學習知識,確實是我們每個人一生就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在“學”的過程中,有人會奮發圖強,有人則會哀聲嘆氣,他們的怨言莫不是:“我可不聰明,要我像他(她)一樣,是絕對不可能的。”試問, 什麼叫做不可能呢?當我們在電視上欣賞體育健兒在奧運會爭金奪銀而響起掌聲時,為舞台上高吭引歌的歌星癡迷不己時,可否想過隱藏在成功的背後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孔子會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我相信,人之初,本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同等的公平機會去接觸學習的領域,有的人選擇了爭分奪秒地工作,不休不眠地思考;有的人選擇了虛耗時光,好逸惡勞逸地享樂,後天的天壤之別,就可區分一個人在往後對事物發展的根本依據。所以只要我們成為“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有著矢志不渝的遠大抱負和毫不鬆懈的艱苦努力,柤信,也一定會成功的!

勤奮,並不強求人的天賦,卻要求人的毅力。記得在 中學課文裏學到 << 傷仲永 >> ,他五歲會做詩,天資過人,但後天終日遊玩,不勤奮學習,最終成為平庸之輩,正所謂泯然眾人矣,這是何等的哀哉!可見,縱有過人的天賦,若缺乏遠見的目光,堅定的毅志力,那所謂的天賦也是枉然的,試問泯然眾人的結果,會不等他的嗎?“能者為師”的孔子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勤奮求學的迫切態度使他曾向屠夫請教殺豬方面的事,向魯國樂官師襄學過彈琴等。原來,真正為學習而來的勤奮,就是要放下架子,不懂就要多問,連學問淵博的孔子都可做到“不恥下問”,可想真正的“勤奮”就是能讓我們的學習上獲得裨益。

當我們在贊歎勤奮能獲得知識的力量時 ,偶爾也會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環境條件不如別人,連衣食問題都未有著落,談何從學習來獲得知識呢?”我想這是懶惰者不願學習的借口罷了!人的一生像一本日曆,撕了一張,還有下一張,撕了這一本,雖還有下一本,難道我們就甘心從呱呱落地到長眠地下,都是在追求生活的舒適,但缺乏了精神糧食中渡過嗎?確實,優裕的環境是為一個人的成長提供有利的條件,但艱苦的環境對成長也有著特殊的促進作用。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顯然,環境優越,生活舒適,往往會誘發惰性,阻礙人們的成長;而險惡、艱苦環境卻能激人奮發,使人立志改變處境,因而更能促使一個人好學起來!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碓實,古代的人在艱苦的環境里認為能以學習為目標是在於提高自己的學問道德,而現今的年青人呢?他們大多數認為自己趕上了“世界多精彩”的好時代,應該要放棄追求理想的翅膀,抓緊時間好好享受,追求衣著的“華貴”和吃喝玩樂的“幸福”,要活得瀟灑走一回。試問:這真的叫瀟灑走一回嗎?不,請朋友們睜開眼睛看看,時代的列車己駛入21世紀,人類社會正處於電訊、衛星高科技時代,世界充滿競爭,生活面臨考驗,若我們再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文,不能搞好科研,武,不能保家衛國,建設社會的責任的重擔,將毀於我們手中,看到時如何瀟灑可言?我們看,遠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孔老夫子都認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朋友們,縱然我們不能天生就 靠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成才,但我們堅信,只要後天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刻苦鑽研科學文化知識,武裝頭腦,充實本領,成才也是指日可待的!

良好的天資固然難得,而勤奮更尤為可貴。我們縱觀科學,作家等名人在成功的背後,顯而易見:知識來自勤奮。只有勤奮學習,鍥而不捨,才能得到無窮的智慧,嘗到甘美的果實。“梅花香自苦寒來”,相信,只有我們勤奮勤奮再勤奮,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掌握在你我的手裏!

 

 ‧二等獎‧ (以下二、三等獎排名不分先後)

我讀孔子

黃旭雯(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正具有仁德的君子,會視仁德比生命更高尚,寧可放棄生命,亦要保存仁德的人,才配稱作「君子」。

君子是會堅守信念,其信念重於生命,即使生命不保,也要捍衛節操。他們在任何情下都不會秉棄自己的仁德。甚至於在生死關頭下,也會毫不動搖,更莫說要他們為了苟且偷生於人世而做損害仁德之事,以圖苟安。

生命固然重要,但君子絕不會因任何外物而放棄仁德。這是兼具大志與仁德的君子。生命跟仁德,君子必然會選擇仁德。

但有些人當受到迫害的時候,為了使自己免於喪命,便不惜一切,甚至犯法在所不計,好讓自己「寶貴」的性命能保存下來,得以「光榮」地生存下去。然則,在他們心中早已經不存在仁德了,且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些人會因求取生存而拋開仁德,對他們而言仁德只是「輕於鴻毛」,而自己則是「重於泰山」,他們的自私侮辱了仁德。這種人貪生怕死,絕非君子之為,「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故稱之曰「小人」。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為成就仁道而捨棄生命,這種品格是豪邁的,是高尚的,是聖潔的。「士可殺,不可辱」丟了生命不要緊,但一定要成就仁道大業,寧可委屈了生命也不願屈辱了自己的仁德,定當以死明節,堅貞不屈。

南宋 大臣 文天祥 率兵抗擊 元 軍侵犯時,兵敗被俘。被 元 軍囚禁時,許多 元 兵將領和 南宋 叛臣,或以高官厚祿為誘餌,或以死刑相威脅, 文天祥 拒不屈從。於獄中,他寫了《正氣歌》,抒發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豪情,表達了堅貞不屈的意志。此乃君子之為,忠於國家,寧願一死,也不作背信棄義、出賣國家之事。他的仁德教他忠於國、忠於民。

蔣中正 曾說過:「『仁』就是『為人』,就是不要專為自己,而犧牲自己來為他人造福。」為國犧牲,忠心不二, 文天祥 捨生取義。

「九‧一一」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那災難性的襲擊過程使人深刻。

曾 , 廣東 人,「九‧一一」發生期間於 美國 修讀碩士學位,曾在課餘時上急救班。「九‧一一」當日,恐怖襲擊發生時, 曾 致電回老家,向母親報平安,並說要到事發現場救人。 曾 毫不猶疑地向 世貿大樓 跑去。最後, 曾 亦不幸喪命,恰巧,他救人的過程無意中被拍攝下來,這是一件真人真事。雖然沒太多的 美國 人相信這是事實,的而且確,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英勇?當時的環境可是非常危險,但 曾 只一心想著去拯救倒下來的傷者,一心只想要多救回幾條人命,他沒想過要奪取讚頌、掌聲,憑著急救的知識就去了。他沒有半點猶疑,明知危險重重也沒有卻步,他的行為是多麼英勇、無私、偉大。

曾 捨己救人的忠勇行為永遠也是 中國 人的光榮!

這種犧牲自我的精神不就是「仁」嗎?他深存「仁」念,且不求回報,這種精神、這種行為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

要「害仁」抑或「成仁」全要看你自己,「為仁由己」,然而,要「成仁」不一定要「殺身」;犧牲自我,則已能「成仁」了!假若犧牲一下自己就能助人一臂之力,又是符合仁道的事,那麼簡單的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  二等獎‧

「我能為」

甘駿暉(濠江中學)

 

在孔子所處的時代裏,最不變通的莫過於他本人了。細觀當時,國家紛亂,道德標準受到質疑之際,有人如老子般倒騎毛驢,飄然出走,玄玄妙妙的修“道”去了,懶得理睬外面世界的天翻地覆;亦有人如楊朱般“拔一毛以利天下則不為”,只為自己設想,思逞無厭之欲;但獨有孔子有利不取、有樂不享,走進世俗中,奔波勞碌十多年,只為實現“天下歸仁”這看來難以實現的目標。他為何要這樣堅持呢?這樣做對他又有何種益處呢?就連石門的守衛亦知他是個“知其不可而為之者“。但是,正因為孔子不隨波逐流,堅守在自己認定正確的路上,受烽煙籠罩的先秦時代才得以破出一線光。事實上,夫子不應有憾了,他窮盡精力所撒出的道德種子已深扎在中華兒女的心坎內,一代接一代地開花結果。孔子,那種對目標一如既往、無所畏懼的精神,令我感受到他的無可比擬的高尚人格,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我有點感悟了──人無論身處何方,所做何事,均為追求一定的目標,當中重要的是我們有否肯定到屬於自己的目標,假如方向確定了,何必考慮太多成敗得失呢?否則那只會阻礙原本的感覺,而最終放棄內心所思慕的,不是一件可惜的事嗎?

人性是畏難的,在面對橫亙面前的困難時,“知其不可”是一種對自己能力的理解,是建基於理性的深刻分析上,但我們不應退縮,若失去一些看似“不可為”的事情,我們活還有何意思呢?盡為“能為”之事,是對自己身為人的侮辱。

試想人類社會五千年中,一步一步走向文明,不斷進步發展,又何嘗不是在當時已知的“不可”中闖出來而成為“可”呢?

“知其不可”則知其前程艱難,摸索前路能倍加小心。但最為重要是“而為之”的氣魄──大前行,無所想,無所懼。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有把握。理想,就是在沖創當中構建而成的一派新天地。夫子曾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我們考慮事物,可笑的在於往往不是事物本身不可能,而是自己使事物變成不可能。夫子說的對,我們自己的意願已經掌握自己的命運變化,往止均由己。在難以作為的氣氛壓力自己保持前進的欲望,猶為關鍵。

就如《A DREAM DIET》的作者安娜,她曾意識到我們身處的痛苦世界的墮落正是由於我們認為“痛苦”是必然的,是不可改變的。連飲食方式也受控於所謂的企業,正是悲哀的泉源。因此她奔走全球十七年,致力從飲食開始改變,她堅決地推行自己的理想“從風靡全球的單一化工速食中,重新拾回飲食文化”。

在當時,她是明知那是“不可為”的。她曾說當初,專家權威都認定貧困落後的原因是糧食缺乏,只有她意識到:事實正好相反,是我們擁有太多資源,我們卻絲毫沒珍惜過。對此,她在“難為”中“為之”──今天,她己取得幸福的成果了,她能興奮地宣佈“在她們所創造的空間裏,每個人都找得到希望。”

她所做的,不正與孔夫子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樣的盡自己的能力創造新願境,從中把握自己的存在。

現在,我知道了,只有無畏風雨,執於願境的氣魄,是接續心靈與外界的橋樑,是體?夫子“仁”的途徑,是對自己“人性”的負責,能在外在“不可為”的概念中,自己宣布“我能為”就己經是一個對人性的突破了。

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假如我們對待自己的追求,能如他般執到誠懇、用心的地步,那能不被稱上偉大之名呢?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在中國的動蕩時期受盡苦楚,生活艱困,家只有 五平方米 大小,除了書,別無他物,甚至連站的地方都欠奉。在如此“不可為”的外在環境下,他卻堅持研究,終於驚人地證明了艱深的哥德巴赫定理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見,“不可為”非是不可為,心中存有堅執信念,一切皆可為;心死,才是真正“不可為”。

孔子“仁”的精神正好擁有懇切追求、堅守志向的意味,在今天的社會,眾人迷茫而精神與外在脫勾之時,用心守護自己的希望與目標就顯得加更重要,亦唯有這樣,生命的價值才得以唯一地展示出來,這不就是孔子帶給我們的一個啟示嗎?

人們啊,當你感到通往希望的追求“難以為之”的時候,別輕言放棄,不妨對自己肯定地說:“我能為!”。

 

•  等獎‧

孔子之道看中日歷史

張立業 (中葡職業技術學校)

 

世上沒有誰是沒有私心的,國家亦都一樣。因此沒有誰在對待所有事情都能做到絕對正確,但人們都懂得青紅皂白,事實即是事實,終需經過人民去判斷,尤其是政治。

中日之間的爭執從未有停頓的一刻。作為中國人,即使不言主觀亦要談事實。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們都是追求知識的,但不是事實的歷史要我們如何去學習?日本人不謹這一代不願承擔錯誤,更想要蒙蔽下一代,這可以嗎?

歷史可以改寫,但不能不憑證據去改。日本不但不記緊歷史的教訓,竟還要求改寫。理由何在?不改便影響中日友好?不改便影響中日利益?那中國人亦要說,一改便影響中日友好!一改便影響中日利益!用利益去改變歷史,與用金錢去收買法官有何分別?如何教人信服?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中國繼承孔子的崇高思想,難道會自己與日本一起錯嗎?這對得起戰爭中的死難者嗎?中國的堅決態度不是已表明事實了。倘日本不認錯,我們沒有辦法,「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但?改歷史便是「鄉愿,德之賊也。」曾與同學討論,但他們的答案使我驚嘆,使我失望。他們指日本比中國先進,這也是沒法子的呀!但亦有人回答指先進就可欺人太甚的嗎?我們不是塔利班那樣的恐怖分子,亦不如中東人民痛恨美國那樣,但日本處處以利益作要脅,中國亦不會就犯。中國人是窮,但要窮得有骨氣!有同學指,我們身邊的東西不都是日本的嗎?對,日本的文化沒有錯,貨物亦沒有錯,我們也不討厭,但日本以利益作為要脅,我們便以利益作回應,使中國人民抵制日貨的結果是日本自取其辱。一九四五之後,日本仍能進步得比人快,確實值得一讚!但國家比人強大,不代表你有欺壓別人的權力,從前的英國比人強大,到處侵略別人的國土,要建立「日不落帝國」,但亦終究失敗,成為了歷史。日本建造在中國人身上的悲劇豈能如斯刪去!殺人無數的屠夫,未除去手上鮮血之前休想抹淨死者身上的血跡!

國與國之間的友好貴乎尊重。在上次的中日足球賽中,無可否認中國球迷是做錯的,沒有盡到以禮待人。但可笑的是日本人常說中國人沒有文化,那即是指自身有知識、有道德吧,但竟沒有一點容人之量,與沒有文化之人計較?那太可笑了吧。中國錯是錯了,亦已道歉,作出適當的賠償。日本人不要得寸進尺,作出無理的要求,要想,你們連道歉也不會,憑什麼要求中國呢?「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曾聽過一個日本留學生在電視台所說的話,聽了的人都極之氣忿!當中之侮辱,教人如何吃得消?聽電話的主持亦受不了,倘中國人是沒文化,沒禮貌的話,日本人好在哪兒?中日關係惡劣的成因單是中國人嗎?日本其身不正,豈能指責別人呢?

倘真從利益上說的話,亦可。對中國人有何好處?沒有。那是為了討好日本?除了這個,想不到有什麼好處。經濟上,中國人雖然窮,但不需別人施捨,可以自足。世上亦不止日本一個貿易國。政治上,日本與中國是不同的政體,不可相提並論。國防、科技上,中國亦有能力應付。那麼還能憑什麼作為藉口?沒有了。

倘中國允許改變歷史,如同向日本屈服,那怕蒙蔽得了一億日本人,亦蒙蔽不了十三億中國人吧。中國若是錯的,又豈有如斯多國家一起抗議?確實受害者太多,每個人都是鐵證,每張照片都是血淚、辛酸!那怕日本要怨恨少的話,只有一個方法,「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放於利而行,多怨。」這是我們給予日本的忠告。

 

‧三 等獎‧

<< 孔子語錄 >> 讀後感

梁素玲 (利瑪竇中學)

 

從小到大,每當我一打開報紙或是一扭開電視機,便會看到很多分別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新聞。真令人奇怪的就是,這些新聞大部分都是負面的。例如有搶劫、打架、殺人、放火、戰爭等。究竟是什麼原因,這些醜惡的事情每天總會不謀而合地發生在這美麗的地球上呢?

記得幼兒時代,初次被接觸新聞的我,總以為新聞也是電視劇集的一種。這種天真的想法一直到了小學時期才被糾正過來。到了今天我還記得初次被糾正時的感覺,真是百感交雜。悲傷的是看到新聞中正在受苦的人原來是真的;疑惑的是感覺實在難以相信;苦惱的是原來自己一直也這麼愚蠢,以為他們是在演戲;害怕的是原來每一天也有這麼多的悲劇在不斷地發生 …… 在這麼多的感覺中,遲續得最久的還是害怕。當我每次扭開電視機收看新聞時,即使是看到一件很少的事情,也會使我不寒而慄。不過隨年齡的?長,漸漸地便感到麻木了,開始覺得這只是自然界的一個定律。

但是,在我看完了這本 << 孔子語錄 >> 後,我深深地明白到這並不是一個定律,這些悲劇都是可以避免,都是可以阻止,且都是可以終止的。

在 << 孔子語錄 >> 中,孔夫子說的都是教導人們怎樣去做一個好人,一個有仁德的人,一個君子。在這眾多的教導人們道德的句子中,我最喜歡的便是這句「苟且於仁義,無惡也」。我是?對相信和支持這句話的。若果每個人也要立志實行仁德,那麼便天下太平了!

現今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是一個科技十分發達的社會。我們的祖國也已經能成功發射載人的人造衛星上太空了。但是,為什麼戰爭還是無休無止地爆發呢?難道他們還是不明白孔夫子的這句「放於利而行,多怨」嗎?難道他們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傷及了這麼多的無辜百姓,不會怕受人唾罵,不會怕遺嗅萬年嗎?

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一同創造的,一個安定、繁榮的國家是由眾多個幸福、溫馨的家庭組成的;一個快樂、和平的世界是由全世界的人民攜手共建的。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是說得很恰當的。即是說,我們若要得到一個快樂、和平的世界,便要由個人修身做起。孔夫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言乎?傳不習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等做人的道理,我相信只要經過細心的嘴嚼,再加於實行,將來一定可以成為一位君子的。

今年我要升讀高三了。回想起自己走過了這麼漫長的學生時代,渡過了這麼多個寒暑,今年的暑假可說是最有義意了。因為我讀了這本 << 孔子語錄 >> 。縱使這本 << 孔子語錄 >> 是一本這麼小的書,但它所醞含的學問卻是終生受用的。它不但使我產生了應有的關心世界大事的心,還使我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不但使我懂得關心我的身邊人,還使我明白到應該要關心所有需要給予關心的人。

今後,我一定會努力去向孔夫子學習,從而去改善世界。儘管我的力量很少,但我也不會氣餒,也不會放棄的。因為我要仿傚愚公移山,我相信總會有一天,新聞中的事件,每一件也是美好的,每一件也是快樂的,每一件也是值得慶賀的。讓我們的笑聲覆蓋這美麗的地球吧!

 ‧三等獎‧

對「仁」的感悟—讀《孔子語錄》有感

蘇曉斌 ( 勞工子弟學校 )

 

孔子的智慧像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擁有思想界獨尊的地位;他的學問像生生不息的流水,令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的學說之所以能深遠地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來思想文化的傳統,我相信,是全憑他的仁愛之心!

細閱 << 孔子語錄 >> 後,我覺得孔子的學說也不是我想像中那麼深奧。如果我們能參透其理論,了解箇中用意,這對我們做人和成事都有很大裨益。

孔子在 << 論語 >> 中教會人們做人和成事的各種道理和技巧都離不開一個字 —— 「仁」。以前,我單純地以為,孔子所倡導的「仁」只是仁慈、善良之意而已。事實上,孔子心目中,「仁」 的涵蓋性很大的,包括「孝」、「忠」、「勇」、「禮 」及「五德」 ( 即恭、寬、 信、敏、惠 ) 。

閱讀 << 孔子語錄 >> 時,我的思緒像走進一片字的迷宮裡,隨著孔子精煉的字句,開始了對做人之道的摸索、追尋……我們都可以成為仁者嗎?絕對可以!孔子有云:「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為什麼我們要仁,它就來了呢?因為它就在我們心中,仁能使我們成人。

在 << 孔子語錄 >> 中,我感受最深的其中一句是:「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於貧困中,也不可能長久地處於安樂中。我猜想這類人一定欠缺了仁者的一種精神。又聯想到現實中,總有些人在貧困的壞境裡,只會自怨自艾,一蹶不振;換了在幸福的環境裡,可能會為潛伏的禍害而擔憂,經常擔驚受怕。很多時,人,就是這般悲哀!仁者就不同!我記得孔子說過:「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為什麼仁者是不憂愁的,從容的呢?孔子會答你:「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正因為仁者問心無愧啊!常言道:「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做人真心實意,像君子般坦蕩蕩,無怨無悔無猶,又有什麼好怕?

忽然我又聯想到生命中,有許多人想成就一番大事,但是卻怕艱辛、怕失敗、怕不盡人意,所以不願冒險、不願嘗試,理想永遠成為空想。然而,在我心目中,孔子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勇者。他周遊列國時,曾被困在陳蔡地方,盡管身處惡劣環境,身體受到折騰,在屈辱中仍不灰心、不憂慮、不害怕,還寫了一部不朽的作品 ——<< 春秋 >> ,讓生命散發出最大的光輝,這正好體現出一種勇氣。我緊記孔子的教誨:「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要成功,必須具備以上精神!

孔子沒有創造過什麼壯烈的豐功偉業,卻受到千百年來國人的景仰;秦始皇討伐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皇朝,在許多人心目中卻只落得暴君霸王之名。原因是孔子懂得「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的道理。秦始皇殘暴不仁,時時刻刻想統一天下,失去自我,拋棄愛情,以暴易暴,得不到人心,盡管讓他的霸業永存,長生不老,他也只是個「活死人」罷了。他永遠也得不到快樂。其實快樂就像微笑,我們想做就能做到,誰不會笑呢?簡直是輕而易舉!想做到「仁者安仁」也很簡單,只要我們有一顆快樂而平和的心,就會發覺我們遇到的朋友都是開朗快樂的,生活也必然是從容的、安樂的。「智者利仁」發我,快樂是人的本能,同時,快樂也需要人的技巧。想人對我微笑,我首先要對人微笑;想人對我好,首先我要對人好,這樣主動付出,才會獲利,收穫越多,快樂越多。懂得把不完美的生活變得更完美,把不完美的人變得更完美,我也會成為智者。

我真的很佩服孔子,他心中充滿仁愛,胸懷高尚的情操,才能用充滿智慧的雙眼去把這個世界看得這麼深、這麼透,把處世之道完整地用簡短的文字表達出來,蘊含著寓意深長的哲理,不得不令人讚嘆、不得不令人深思……

讀 << 孔子語錄 >> 的時候,我借助注釋,細細地品味這金玉良言,然後咀嚼它,消化它。我認為,它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當中蘊含人類最需要的營養物質,這營養物質就是「仁」。說到底,「仁」就是愛人和愛自己,不懂得愛人和愛自己的人和死人有什麼分別呢?懂得愛自己才會懂得愛人,懂得愛人,往往得到回報,同時得到快樂,「求仁而得仁」,何樂而不為?

 

 •  三等獎‧

今之孝者

杜明妍(培道中學)

 

最近閱讀了澳門人文學會編印的《孔子語錄》 , 收益良多 , 結合當今社會 , 對孔子提倡的孝道 , 有了新的感悟。孔子說:「弟子入則孝 , 出則悌 , 謹而言 , 汎眾愛 , 而親仁。行有餘力 , 以學文。」孔子把孝道作為人生修養的第一要著。而孝道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 他們把畢生的心血都放在我們身上 , 在他們忙碌的身影后面 , 我們得到了溫暖 , 父母為我們付出了最真摰無比的愛 , 要報答父母、敬愛父母 , 是理所當然的。但遺憾的是 , 現在有些人卻不能很好的實行孝道。孔子曾說 : 「今之孝者 , 是謂能養。至於犬馬 , 皆能有養 ; 不敬 , 何以別乎?」使我體會到 , 子女贍養父母 , 給父母三餐溫飽 , 使他們衣食無憂 , 這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 , 但我們在贍養父母的同時 , 心中卻沒有尊敬父母的情感 , 那跟飼養貓狗有什麼區別呢?子曰 : 「色難。有事 , 弟子服其勞 ; 有酒食 , 先生饌 , 曾以為孝乎?」父母有事情的時侯 , 幫他們做事 , 有好吃的 , 就給他們先吃 , 這些一般都能做得到的 , 但卻有些子女沒有好臉色 , 這也能稱之為孝嗎?在生活節奏很快的今天 , 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感情上敬愛我們的父母親呢?

大家都認為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 , 但到真正實行的時候 , 有些人就會找來形形色色的理由去推搪 , 而「沒時間」更是常用的籍口 , 其實時間的多少是不重要的 , 重要的是你的真心 , 就算只有幾句簡單的問候、幾個親密的動作、還有幾刻芍他們「嘮叨」耐心的傾聽 , 就已經可以使得他們在夕陽黃昏的年齡感到了安慰。

在古時候 , 有一位叫老萊子的人 , 他非常孝順父母的 , 他的父母看著自己的兒子一天天長大 , 就感到自己一天天衰老 , 心里覺得很不好受 , 整天悶悶不樂的 , 老萊子禿在眼里 , 感到很奇怪 , 一問之下竟然就是為了這件事 , 他為了要父母臉上再露出笑容 , 他就穿上了兒時的衣服 , 在父母面前玩耍 , 讓他們感到又回到了以前 , 忘了自己年齡漸大的事 , 使他們得到了無限歡樂。而這則 ” 彩衣娛親 ” 的孝子事績 , 更被人編進了三十六孝里 , 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民間佳話。

在現今的中國 , 其實也有著「孝子」 ; 曾聽我大姐說過一件事 , 幾年前她徒步攀登泰山 , 當她走到那緊十八盤的時候 , 看到這條登山路 , 彷彿一架長梯塔在南天門上 , 徒峭無比 , 心里便感到氣綏 , 但這個時候 , 在她的身旁出現了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子 , 揹著白髮蒼蒼的母親 , 腳步沈重地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登 , 為的就是要讓年邁的母親上到峰頂 , 領略那無限風光。在他周遭的遊客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動 , 有的人還流下了熱淚。

「孝子」這個詞在現在變得很沉重 , 它的定義似乎也漸漸的模糊。學者梁實秋說過 : 「以前的孝子是孝順其父母之子 , 今之所謂孝子 , 乃是孝順其孩子的父母。」反映了有些人對自己的孩子百般呵護 , 而對父母卻漠不關心 , 當父母親生病了 , 在工作上不如意的時候 , 我們在那裡呢?不要說擔憂 , 有時候甚至連一句小小的問侯也不曾說出口 , 難道這不是中華民族「孝道」的悲哀嗎?

人總是會長大的 , 會老去 , 現在你不尊敬你的父母 , 將來為人父母 , 你的子女能孝敬你嗎?中史電視台有一個廣告是很發人深省的 : 一個中年婦女 , 在晚飯后燒了一壺熱水 , 給她媽媽洗腳 , 在她旁邊四、五歲的兒子看到了這一幕 , 也跑到洗手間端了一盆水 , 對他的母親說 : 「媽媽 , 洗腳!」在這段廣告中 , 我們體會到 , 孝道這一中華民族的美德 , 我們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今之孝子啊!請多看看為了照顧你而變得蒼老的父母的臉容 , 他們因你的冷漠而更為憔悴 , 他們也因你的關懷而面露歡顏!請撫摸著你的良心 , 作一個真正的「孝子」吧!

 

•  三等獎‧

 到孔子裏去尋找智慧

黎東敏(培道中學)

 

21 世紀是騰飛的時代 ,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 、一日千里。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 , 企盼著自己快快長大 , 早日投入時代的洪流。 但是 , 不能性急 , 要安下心來 , 在求學階段打好基礎 , 練硬翅膀 , 將來才能飛得高 、跑得遠。 那麼怎麼學習才得法 、才能盡快增長智慧呢 ?

在我們面前站著許多學者先哲 , 他們都是我們的榜樣 , 其中最為人敬仰 , 對我們教誨最深的就是二千多年來被中華民族奉為至聖先師的孔子 , 我們要向他學習 、到他那裡尋找智慧。

孔子是非常重視學習的 , 他認為 , 學習是使現實的人提高自己內在素養 、成為真正的人 、理想的人必經途徑。 孔子一生都在學習。 他說 : 「我非生而知之者 , 好古。 敏而求也。 」 他對道 (真理 ) 的認知與覺悟不是天生的 , 是從歷史文化中 (好古 ) , 通過努力學習 (敏而求知也 ) 而獲得的。

孔子通過學習 , 不僅使自己成為偉大的思想家 , 教育家 , 創立了儒家學派 , 成為萬代宗師 , 而且為他的子孫後代提煉出許多寶貴的學習經驗 , 對我們學習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我讀孔子 , 在學習態度方面 , 我感悟最深的是 : 實是求是 , 持之以恆及勤奮刻苦這三點。

孔子有名言 : 「知之為知之 , 不知為不知。 」 一個人想要學好 , 必須有這種誠實的學習態度 , 「述而不作 」 的虛懷若谷的心態及求真務實 、 追求真理的精神 。處於求學階段的我們 , 一定要具備這種學習態度 , 透徹了解每個概念 , 做好每道題 ; 不浮誇 、不欺瞞 , 老老實實地學習 , 虛心地請教 , 有孔子學生子貢所說的 「以能問不能 , 以多問寡 」 的謙遜態度。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 一定要有求真務實 、勇往直前的決心 , 當年達爾文為考證生物的進化 , 足跡幾乎遍及全球 ; 遺傳學之父孟德爾栽培了上萬棵豌豆來實驗 , 方發現了遺傳學的兩大重要定律 , 推動科技發展 , 造福人類。

一個真正好學的人 , 一個具備實事永是的學習態度的人 , 一定具有持之以恆 、堅持不懈的精神。 孔子曾讚揚他的學生顏回說 : 「賢哉 , 回也 !一簞食 , 一瓢飲 ,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 , 回也 !」 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 , 能長期經受外界環境的考驗 , 是很不容易的。 「回也不改其樂。 」 這幾個字 , 極其生動地讚揚了顏回那種堅持不懈 、以苦為樂的好學精神。 「中 國 博士之父 」 王雲五 先生少時多次被迫休學 , 但他仍不氣餒 , 犧牲睡眠時間 , 自修苦讀 , 多年堅持不懈 , 彌補了無法進學的遺憾 ; 他十七歲 成為 老師 , 一生讀遍古今中外書籍 , 教育出許多中國近代的大人物 , 在文化界 、教育界和政治界奠下一生不朽的地位。 孔子說 : 「歲寒 ,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 我們在求學過程中要像松柏那樣 , 經受住嚴寒的考驗 , 堅持下去 , 才能取得好成績。

「十室之邑 , 必有忠信如丘者 , 不如丘之好學也。 」 孔子的好學 , 人盡皆之。 「學而時習之 , 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 , 可以為矣。 」、

「默而識之 , 學而不厭 , 誨人不倦 , 何有於我哉 ?」 孔子這些千古名言 , 最為精當地說明一個好學的人是和勤奮緊緊聯在一起 , 數學 家華羅庚 先生有良訓 : 「勤能補拙 , 一分辛苦 , 一分才。 」 可見智慧 , 都來自勤奮。 「

君子食無終飽 , 居無求安 , 敏於事而慎於言 , 就有道而正焉 , 可謂好學也已。 」 這段語錄說明了一個真正好學的人 , 要有刻苦的精神 , 不但要去克服物質上的困難 , 還要做到勤勞 、敏捷 , 說話謹慎 , 讓有知識 、道德的人指正自己。 在這樣勤奮的學習中 , 沒有刻苦耐勞的精神 , 行嗎 ?

在今年暑假中 , 我到了北京 , 和當地大學的同學文流 , 他們都是北大 清華等一流學府的學子 , 談起當年高考 , 他們都記憶猶新 , 刻骨銘心 清晨六點半便到學校晨讀 、上課。 晚上自習到十點才回家 , 做題的份量是以 「一大疊 」為單位的 , 天天做 刻刻練 , 有同學說她居然瘦了二 十磅 !

但也只有這樣 , 他們才能考上好的學校 , 踏出邁向理想的第一步 , 而我們則應以他們為榜樣 , 堅持不懈 , 勤奮刻苦。

生長在 21 世紀的我們 , 要想在社會 「自立 」 而 「立人 」 , 為社會作出貢獻 , 就要繼承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 , 向中華民族的至聖先師學習 , 到孔子裏尋找智慧。

 

 •  三等獎‧

 愛 , 很簡單— 我讀孔子有感

高珮雯 (濠江中學)

 

子曰 :“ 父母之年 , 不可不知也 。 一則以喜 , 一則以懼 。”

短短的一句話 , 讓我有一種想哭的悲慟 , 隱隱地 , 來自心底 。 悲 , 為我的父母而悲 , 更為我們這一代人而悲 。 捫心自問 , 我從不知道父母的出生年月日 , 更沒有想知道的念頭 。 我相信 , 當不少現代人面對 “ 父母之年 ” 這麼一個陌生的話題時 , 會木然 , 會無言 , 會沉默 。 我們有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 每天生活早已被工作 、 學習 、 應酬填得滿滿的 , 哪里還有這份閑情逸志去記父母的年齡與生日呢 ?

然而 , 每年總有那麼一天 , 父母會提醒我 : 明天就是你的生日了 , 想吃點什麼菜嗎 ? 是的 , 每每我們生日 , 父母總會為我們張羅開一個熱鬧的生日派對 , 或準備一頓豐盛晚餐 , 或僅僅煮一個小小的紅雞蛋慶祝 。 無論以何種形式 , 每年總會有兩個人惦記著我們的生日 , 默默地 , 用自己的蒼老換取我們的成長 。

面對這麼兩個漸漸老去的人 , 為我們辛勞了大半輩子的父母 , 我們該用什麼來報答他們呢 ?

孔子讓我們用心 , 去記住父母的年齡 , 一來為他們的年長而高興 , 一來為他們的年長而擔憂 。 也許這樣的 “ 孝 ” 在古時候是遠遠不足的 , 可是在今天 , 科技社會飛速發展的年代 , 這樣的 “ 孝 ” 比任何一種 “ 形式上 ” 的 “ 孝 ” 都更豐富 , 更持久 。 社會發展得越快 , 人們的生活步伐也越快 , 有時候與父母見上一面都抽不出時間 , 更談不上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了 。 然而 , 只要在偶得的空閑中想一想父母 , 記一記父母的年齡 , 父母的生日 , 這就已經是一種對父母默默的愛 。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 , 除了父母的爹媽 , 又多了一個人惦記著他們的生日 。 是的 , 這樣的愛很簡單 , 可是真實 。

記得去年非典肆虐的時候 , 出入境都要填寫健康申報表 。 有一次我替父母填寫個人資料 , 填到 “ 年齡 ” 一欄我就納悶了 , 爸媽今年到底幾歲了 ? 确實想不起來 。 我就問媽媽 , 我媽開玩笑地說道 :“ 你還真沒良心!我連你外公外婆 、 舅舅阿姨 、 表哥表姐的生日都記得呢 。 ” 然後媽媽真一個一個的生日 、 年齡全背下來了 。 如今想來 , 我的外公外婆他們真的挺幸福的 。 媽媽與娘家的人分居兩地 , 有時候連剛剛做過的事情都記不住 , 卻始終記著各人的生日 , 而且外公早已去世多年 , 可他的一切卻仍然活在母親的回憶中 , 那麼母親不正替自己的父親活下去嗎 ?

“ 樹欲靜而風不止 , 子欲養而親不在 。 ” 身為兒女 , 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此 。 前一段時間 , 國內某所學校留給學生這樣一道家庭作業 : 為父母洗一次腳 。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 許多報紙相報道 。 事雖小 , 卻是對中華美德的弘揚 。 而給我印象最深的 , 還有由此引發的這麼一個故事極其報道 : 有一個男學生在 “ 交作業”時支支吾吾地說 :“ 我的父親因為意外失去了雙腿 , 我未能幫他洗腳 , 可是我為他洗了頭 。 ” 這個故事及其報道中的最後一句話我都深深的記住了 : 愛的位置 , 不在手上 , 不在腳上 , 而在心裡 。

對呀 , 中國人的愛很簡單 , 不需要驚天動地 , 不需要氣壯山河 , 只要用心 , 記住你愛的人的生日 , 常常想一想他 , 祝福他 , 就足夠了 。 而對于我們的父母 , 愛就更加簡單了 , 父母對子女不奢求什麼 , 只要我們常回家看看 , 吃一頓老人親自下廚做的飯 , 為他們剪剪指甲 , 捶捶背 , 就心足了 。

家 , 是社會的根本 。 當一個家庭有了愛 , 社會就有了愛 。 夜暮低垂 ,窗 戶對面的大廈亮起了萬家燈火 , 不知有多少戶人家正守在燈下 , 相敬相愛 , 相依相偎 。

 

•  三等獎‧

我讀孔子

歐因正(培正中學)

孔子的儒家思想引導了東方中國社會往後數千年的人文發展以及其變化,其理論更根心諦固植於東方人的心裏,直至今天的新一代,我們仍保留著很多東方人的特質。我們世世代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的講求自身修養品德,使東方社會尤其是受過教育的一群表現出比較內儉,著重仁德的種種特點。

“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兩千五百年前子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的學說主要是圍繞仁德,他的話語沒有刻意提到神的存在與否,人類的價值觀是出自於倫常道德,講求的是自我約束,自我實行道德,而不是按照造物者的旨意去過活,孔子所提出的透過每個人都要有完善的道德行為,從而達到了“仁”的和諧境界。孔子的字裏行間沒有提到神的存在,他的句話間彷彿表現中宇宙是由一種東西所維持,而言種東西就是“道”。孔子的話語就像是這條艱深之“道”的一度度提示,一個個又警惕。“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可以弗畔矣夫!”這句話指出要 成為 君子,就要透過禮節來約束自己。“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指出不修養品德,不講求學問,不改正缺點等都是孔子所憂慮的。顯然地,維持這個平衡的“道”是“仁德”。我們雖然有的是一個正直有仁德的心,要以此為基本去建設我們的世界。我們要有“恭,?,信,敏,惠”,即要莊重,?厚,守信,勤敏,慈惠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生命,孔子提到我們要有仁德不是為了神的旨意,成為仁人不是要為了名留千古,不是要為了能死後升天。我們要有正直道德,自然就會“不憂不懼”,有仁德是我們造人的最基本要求,成為仁人不是為了任何利益目的。孔子的道德人生道德觀是源自自我約束,人類世界基礎的就是道德。

有人說東方儒家學說只著重自身修養,但我看到孔子的理論是透過自身的品格提升來成為一個賢人,當一個人到達了一定的道德修養之後,賢人便自有其感染力去影響他人。子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指出人是有能力把道義發揚光大,但更重要的是,孔子主張人們是要靠自己不斷學習,比較,成長來增強自己的德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可見賢人是能影響他人,而我們也能從道德高尚的人當中有所收獲。可見自身要不斷謙卑學習,不斷對自己有要求,才可能慢慢成長,累積得一定的修養。要成為真正有仁德的人,不是要依賴人們提點教導,不是因為社會倫理道德規範而要學習仁德之是要求自己的不斷約束,是透過自己內心對“仁”的嚮往而不斷驚惕自己。

學者說孔子在東方的地位和影響力絕對不低於耶穌對西方的影響,這一點我絕對同意,孔子的說話的確朔造了往後東方人的性格文化。一方面使到中國受教育的一群擁有良好的道德價值觀,但另一方面又使很大部份讀書人只顧著自己的修養仁德更甚至過份執著,更有人造了孔子廟來拜他,當他是會帶來好運帶給知識的神,但是孔子不竟不是神。我認為我們要在學習孔子思想的同時,更要取得平衡,不要固步自封,更應該學習其他多方面思想文化以補其儒家思想之不足。儒家思想講求自身仁德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我們更應進一步了解思想以及套入其當今世代。綜合孔子的話語,我感受到世間是有“道”的存在,人要在這“道”下生存,孔子的言語就像是供給我們一些指示。儒家的最終思想是朔造一個完美的人格,孔子是以教育來提升人們的品格,而不是從宗教的感染力來影響人們。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就是每個人又擁有著美好具有仁德的品格,人格是是建設一個理想世界的必要條件,從儒家思想和任何宗教看來,人類本身所具有的良好人格才是理想世界之門。孔子的理想世界根基督教的天堂和彿教得道成仙的境界一樣,那兒的人都必具有仁德和完美品格,而孔子的要求是我們在人世間就要經過不斷學習而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那時我們便不會有天堂世界以及烏托邦的期待,因為孔子提供了讓我們自己建立大同世界之“道”的鑰匙。

 

 

•  三等獎‧

我讀孔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黃子文 ( 培正中學 )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論語.衛靈公》 )

這是孔子的名言,意為當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在事情發生之前沒有作好預備,當事情已經逼在眉睫時就會束手無策,而只能擔憂終日。

對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我有深刻的體會。以下是從前我在作文課前後經常出現的劇情:明知當天要作文,而在數天前已經公佈了數個題目,但是之前一天沒有準備,文章結構未有建立,資料搜集沒有進行,就連題目也未選定,遑論一份基本的草稿,結果在堂上搜索枯腸,下筆維艱;如今偶然讀到這句話,正是一言驚醒夢中人矣。現在不論是寫作文、交報告,以至參加比賽或考試,只要是可以預先準備的,都盡量避免在限期前數天才趕工,然而自己又經常被「近憂」纏擾,沒有餘暇進行「遠慮」,結果「遠慮」又變成新的「近憂」,而使自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我認為孔子可能因為看透世人皆為此所苦,所以才以這句名言警惕世人而已。

我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有云:「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沒有充份的準備,問題來了固然解決不了,機會來了也不能抓緊。如果平日多些留意身邊的事物,多看文句精妙的課外書,多動手寫文章,或者養成寫日記、寫隨感的習慣,當有徵文比賽舉行,或者面對課堂上的作文時,就能夠臨「題」不亂,寫出一篇好文章;也可以將平日所寫文章中的佳作拿去投稿;如果遇上合適的場合,還可以把平時所寫的文句套用在文章中,使作文的時間大大縮短,有利於完成如考試中的一類限時的作文。楊利偉在升空前,也先經過一連串的艱苦訓練,為將來升空作好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準備,所以當升空的機會來了,便落在他的手中。

我曾經聽過一個寓言故事:夏天的時候,蜜蜂正在努力地採集花蜜,而蝴蝶卻仍然在花間施施而行,漫漫而遊;蜜蜂提醒蝴蝶冬天將至,應該積糧防饑,然而蝴蝶認為距離冬天還有一段長時間,可以以後再作打算。結果冬天一到,沒有儲糧的蝴蝶只好可憐兮兮地向蜜蜂借糧,卻不得要領,最後還是落得餓死的下場。這故事說明了未雨綢繆的重要性。在危機來臨前作好準備,才不致於在危機已來到時手忙腳亂。

越王勾踐在戰敗於吳國之後,在臥薪嘗膽重建國家之餘,也為下次戰爭的發生作了充分準備;相反吳王卻沒有對於越國來襲的「遠慮」,終於吳國反而為越國所滅。

在電影《明日之後》中,人們對於氣象學家關於全球暖化問題及其嚴重後果的警告充耳不聞,其後當那位氣象學家發現災難性的氣候異常變化比預期提早到來的時候,美國政府又對其立即採取應變措施的呼籲置之不理,結果災變一到,「明日之後」就是死傷忱藉的可怕情景。人們忽視了氣象學家的「遠慮」,而所帶來的「近憂」卻帶走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由以上例子可見,人若無遠慮,將來必定會有近憂。短視不是罪過,不過它會使人走向失敗,甚至走向滅亡。孔子在二千多年前的一席話,至今依然歷久常新,足以証明其真確的事例多如天上繁星;它像明燈,為人生路上迷途的過客引路;它像警鐘,驚醒如在夢中的人們,使人醒悟,使人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