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三:畸形教育

香港會考放榜,共有數位狀元誕生……
內地高考放榜,平均分數再創新高……

這些消息早已成為每年特定熱門新聞、報章及雜誌等的指定話題。學生為高分而高興;為低分而潑泣。每人都拚命似的學習,努力地讓自己能夠擠身於學霸的一員。的確,近年來各大考試的分數不斷上升,狀元的人數亦愈來愈多。但是在進步的背後卻衍生出不少的問題,甚至有人認為,學習的本質已經改變了。

那麼,到底甚麼是學習的本質?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認為學習要以致用為綱,德行為本。學習是為了令自己修身養性,成為君子,從而達到學以修身、學以成仁的目的。反觀當下,大家似乎都只是為了分數而學習,忘記了要學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忘記了要曉道明理,忘記了學習的初衷。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的看法與現今的人似乎不大相同,於他來說,年輕人應該在學懂孝順父母,敬愛兄弟,成為一個說話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仁德的人後,用多餘的時間去習文。由此可見,孔子認為,品德比學問更為重要。但是,現時人們只為成績而學習,只要能夠對他們的分數有所幫助的,他們就會去學。久而久之,一個又一個的讀書機器由此而生。他們也許考試經常名列前茅,或許是讀萬卷書、滿腹墨水的「人才」。可是,除了不斷的去讀那些能助他們的分數更上一層樓的資料、讀物以外,他們根本沒有時間亦不願意去做或去學一些對成績無甚幫助的事。品德,就淪為在現今已經變了質的教育底下的犧牲品。

鋼琴、小提琴、結他等的樂器學生們願意學,繪畫、設計等藝術方面的,有助得到好評的技藝他們也肯學,反之,品德於他們來說,則顯得可有可無。就只是因為擁有良好的品行並不能為他們加分,因此顯得不重要。但這到底是不是真的不重要?空有滿腹經綸,卻不重品行的人多了,對我們的社會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是正面的效果。

古有秦始皇、隋煬帝的暴政,從秦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煬帝開運河,建東都來看,他們都有著過人的能力,卻因自身的歪習劣行以致錯失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賢君的機會,而成為一個遺臭萬年的暴君。

前些年出現的地溝油、三聚氰胺以及各種可怕的食品添加劑。都是由擁有豐富知識卻懷著不良居心的人所製成的。還有的便是發生在三年前的「小悅悅事件」,很多人都質疑為何人們不施予援手,是不願意還是不敢?不願意是因為事不關己,不想惹上麻煩;不敢,是因為怕被欺詐集團詐騙。為何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廣、重視教育,到處都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社會道德觀還是如此的不堪?

記得曾在新聞上看到有父母節衣縮食供孩子讀書,前往探望卻因穿得太潦倒而被孩子拒於門外。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在學校學了十多年的知識,到頭來居然嫌棄自己的父母,簡直連日不識丁的匹夫也不如。學校,到底教懂了我們甚麼?

有人說過,全世界只有華人會過分在意一張成績表,說到底是我們的教育讓我們把重點於分數上,卻忽略其他重要的事,如此忘本逐末的做法是不是錯誤?假若不是的話,為何在教育日益普遍的下,人們的質素還是如此的低?學習的真締,早已在二千五百年前被孔子所道出,為甚麼在時代進步的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教育制度卻在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