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二:培育中华民族的文明素養

——讀孔子有感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眾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於蘭何傷?以日以年,我行四方。」一曲《幽蘭操》,空靈澄澈,飄逸渺遠,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樂聲中,我依稀夢見一位身材魁梧的老者,長須飄飄,禦車而來,風塵僕僕,堂堂眉宇間寫滿了滄桑,深深皺紋裏烙印著剛毅。來者便是素有「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美譽的孔子。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三句話正是聖人高尚人格和節操的真實寫照。


智者不惑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無獨有偶,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足見孔子思想之偉大,影響之深遠。孔子堪稱是一位啟迪智慧、關懷人性的卓越智者。《論語》是孔子一生的智慧結晶,書中字字珠璣,句句箴言,盡是智慧的聲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語道出了「興趣是最好的導師」這一顛撲不破的學習至理,引領著莘莘學子興趣盎然的徜徉在文化知識的百草園中;「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者」,發聵震聾地道出了務實求真,腳踏實地的做事風格,警醒著青年一代身體力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言簡意賅的道破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生活指南,召喚著芸芸眾生未雨綢繆。


仁者不憂

在孔子弟子眼中,他們的老師是個「溫良恭儉讓」的仁者。孔子曾經說,「里仁為美」;「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孔子看來,仁愛是做人的根本,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社會和諧融洽的助推力。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緊接著他教導弟子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時至今日,仁者愛人,推己及人,互惠互助的人道主義觀念依然意義非凡。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鄰里守望,同舟共濟;賓客遠來,笑臉相迎;公交排隊,謙讓長者;斑馬線上,路人先行;信譽至上,誠心經營;地震無情,人間有愛。這一幕幕感人動人的場景,都充分顯示出「德不孤,必有鄰」,善良友好的炎黃子孫始終秉承著儒家仁愛的思想精髓,用真誠和道義贏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喝彩,用寬容和大度抒寫著華夏文明的輝煌和燦爛。有人說,生活沒有模板,需心燈一盞,只為照亮他人。是啊,人處天地間,都需要別人的關心,也必須捧出一顆心去幫助渴望幫助的人。為甚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仁愛,會讓彼此靠得更近。


勇者無懼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孔子不僅僅是個宅心仁厚的仁者,更是一位永不言敗的勇者。他一心向往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社會,為實現這個理想,他周遊列國,幹謁諸侯,歷盡艱辛,即便是仕途受挫,壯志難酬,險些喪命,仍然「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政治上失意,孔子就把精力投放在教育事業上,繼續在現實中尋求美好理想的途徑,藉此造福蒼生,澤被後世。他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很多皆為各國豪傑棟樑。他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爾。」一腔赤膽忠心,惟日月可鑒。孔子是人們的榜樣,像燈塔,如明星,鼓志氣,壯人心。對照自己在學習上但凡遇上困難就自怨自艾,實在感到無比羞愧。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讀孔子,與先賢對話,與經典並行,心靈的花園歷久而彌香。沉澱的是歷史,傳承的是文明,不朽的是靈魂。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們將繼往開來,從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領悟「智仁勇」的真諦,背上行囊,涉足遠行,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