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八:我讀孔子 ——欲建和諧,必先學禮

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其中「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稱號也流傳至今,源遠流長。而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對後世影響深遠。他的話語娓娓道來,趟過了歷史的長河,穿過了古今的鴻溝,描繪了仁義的色彩,只為點醒眾人的迷茫心志。孔子的思想猶如黑夜中閃爍耀眼的星光,引領著後人前進。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我們先來回望古代,曾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名言;曾有劉備「三顧茅廬」請英才入世的行動。這是古人禮賢下士的表現。一有人才覲見,周公把吃在嘴裡的飯菜都吐出來,體現了周公尊重他人,待人有禮。而劉備願意屈躬,真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為己謀事,體現了劉備的謙恭下士。這兩個例子可稱為後人的典範。

環視當代的現象卻足以讓孔聖人仰天椎心——現代人的一些不講文明禮貌的現象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有:不講衛生隨地吐痰、出外旅遊亂扔垃圾、在公共場合大打出手、用粗言爛語謾駡他人,這些都是不講文明禮貌的行為。列舉一個最具體貼近生活的例子吧,在公車上,往往有些年輕力壯的青年明明看見老人家沒有座位,扶著欄杆搖搖欲倒,都沒有絲毫要讓座的意思。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而一個年輕人擁有成熟的心志和矯健的身軀卻不懂得禮貌,對其視而不見。

李陵曾在寫給蘇武的信中提到其「身出禮義之邦,而入無知之俗」,原指李陵說自己出身於講究禮義的中國,卻進入了對禮義茫然無知的社會。我覺得這句話用在這些不懂禮義、不會尊敬老人的人身上也很恰當,他們即使學到再浩瀚廣闊的知識也無濟於事,因為他們的身心是沉溺於對禮義的無知之中。

更有甚者,中國人在泰國機場群毆,只因換位置,有網友評論國人丟臉丟到天上去了。這次的事件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可以說嚴重損害了中國人的形象。以上種種都是關乎文明素養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培養文明素養,學會禮貌待人,就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孔子曾說:「禮之用,和為貴。」 孔子認為,在調正人和人關係中最重要的地方,就在於人們之間能夠根據禮的要求,做到和諧。中國人在飛機群毆的事件,就違反了孔子的說法。因為他們忽視了禮儀,內心被憤怒填滿,理智被衝動埋沒。俗話也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如果這個社會上的人們都不能以和為貴,以禮貌待人,那社會就只會變得黑暗,人們也無法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