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四:我讀孔子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賞析

與暑假重逢,那些久未謀面的閒情逸致便隨之而來,我從書櫃裏尋找心怡的書籍,看到《論語》,雖然從認知上這本書不算得新穎,在學校老師和同學都經常談及,而孔子的名言也耳熟能詳,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

孔子提出的毋意,即不對某件事憑空猜測。

憑空猜測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例如:世上很多謠言是因為憑空猜測而造成的後果,造謠者在製造謠言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證實過事情前因後果,或者理論證據等,造成諸多破綻,這樣的言論必缺乏重心。萬一,社會大眾隨意地相信了這些言論,就會帶來諸多衝突,正所謂「妖言惑眾」。這不禁讓我想起2012年風靡全球的話題:世界末日。最早被社會大眾所討論的是馬雅曆法中提到的「五個太陽紀」,簡單來說是地球到達了第五個太陽紀(時間的劃分法)就會到達末日。雖然這不過是一種說法,但當人們接收到這個消息時,紛紛對世界末日提出許多想法,網絡上湧現許多關於世界末日的文章,有些壓根兒是如科幻小說般的含糊,卻給人們帶來不少驚慌錯亂。


毋必

毋必,就是不絕對肯定的意思。

所謂對與錯,只是人類的觀點,視乎每個人的看法。即使某一件事某一句話被大多數人接受,也不代表那就是對的。我們應該多對身邊的事物提出疑問,多加思索,許多事情就是在經過不斷的思考才能得出一個完整合理的答案,如果我們每一次都在開始時就對一句話、一件事深信不疑,那麼說不定就吃大虧了。對於學生來說這個觀點尤為重要,做學問貴在質疑。引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先生對於近年中國學生研究生論文抄襲、教授學術剽竊的醜聞頻頻發生的現象的看法:「做學問要耐寂寞,缺乏質疑難成大器。」 一些研究生在從事科學研究時,對別人的理論深信不疑,甚至抄襲,都嚴重違背了孔子提倡的「毋必」的追求。


毋固

毋固,就是要做到不固執。

世態炎涼,滄海桑田,日新月異的世界從不停止轉動,在逝去的時間裡,有很多事能經歷大轉變。當人類證實了一個理論,這一刻那個理論就是真理,可當日子久了,常會出現有人能顛覆前人所認為是「真理」的理論。如:曾經人類認為原子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微粒。直到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相繼出現以後,曾經人類堅持過的「原子就是最小微粒」的說法亦變得可笑了。人類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接受新事物,不要固執己見,否則就會變得陳舊。我們永遠要適應變化,永遠抱着接受新事物的態度。亦即是說,上述的理論,說不定在下一次就有了新的說法呢!


毋我

毋我,即是不以一種自我中心的態度去面對別人,因為自我中心令事情變得錯綜複雜,例如:若我們單方面猜測對方的心思,往往會變得主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在不經意間誤會了他人,因為人總會在無意間維護自身的立場,正因如此,有些人會因不服氣而和別人吵嘴,非但沒有建設性,且製造很多麻煩。有些人甚至為維護自己的尊嚴固執己見,為滿足自身虛榮而犧牲他人的感受,一厢情願地做著許多自以為正義公義的事就會得到大家的讚賞,但人際關係哪有想象中的簡單?人際交往是講求互利互惠的,因此,自我為中心的人多不受歡迎。我們必需跳出這狹小的圈子,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給予別人關懷與尊重,自然別人也會給予你關懷和尊重。即便自己站在世界巔峰,也請謹記頭頂上還有一片天空,而且天外還有一片浩瀚的宇宙,且說不定宇宙外面還有一片未知的領域。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有着同一種本質,都是不堅持站在自己的立場,做到克己復禮。以上四點不但是做學問應該具有的本質,還是做人的良好風格。達到這四項就可以使自己進步,繼而令社會進步。何樂而不為?